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

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古朴的图书馆里,费若秋刚刚结束一堂宏观经济学的课程,她身着一件深蓝色哥伦比亚大学连帽衫,步伐轻快,笑容明亮,与寻常大学生别无二致,这位22岁的中国女生还有另一个身份——中国国家击剑队前成员,女子花剑项目冉冉升起的新星。

“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在运动生涯巅峰期选择暂别赛场,来到哥大求学,”费若秋微笑着说,手指无意识地划过书包上挂着的一个小剑套挂饰,“我认为体育和学术从来不是对立的选择,而是相辅相成的旅程。”

从剑道到象牙塔:一个不寻常的决定

2024年巴黎奥运会后,中国击剑队收获了一银一铜的好成绩,作为队中主力,费若秋本应继续留在国家队备战下一赛季,却出乎意料地申请了哥伦比亚大学的经济学专业并成功获得录取。

“这个决定看似突然,其实在我心中酝酿已久。”费若秋回忆道,她在法国训练期间就养成了每天阅读的习惯,从小说到经济类读物都是她的兴趣所在。“击剑不仅是体能和技术的较量,更是策略和心理的博弈,学习经济学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博弈论,这反而促进了我的击剑水平。”

费若秋的教练皮埃尔·马丁最初对这个决定感到惊讶,但最终选择了支持。“若秋一直是个有远见的运动员,她明白职业生涯是短暂的,而知识是永恒的,我相信她回归赛场时会变得更强大。”

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

跨洋求学:平衡学术与训练的双重挑战

哥大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,费若秋需要同时应对繁重的学业和保持竞技状态的双重压力。

“最困难的是时间管理,”费若秋坦言,“每周我要完成大量的阅读和作业,同时还要保持每天至少两小时的训练量,有时候在图书馆学习到深夜,还得去找个空地练习步法。”

为此,哥伦比亚大学体育部为她定制了特殊训练计划,并允许她使用校队训练设施,偶尔,她还会指导哥大击剑队的成员,分享职业级的技巧和经验。

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

“同学们最初不知道我的背景,直到有一次有人在网上看到了我在国际比赛中的视频。”费若秋笑着说,“从那以后,我经常被要求演示击剑动作,甚至有人找我签名。”

文化融合:从巴黎到纽约的适应之旅

费若秋的成长经历本身就是跨文化的缩影,18岁独自前往法国接受训练,如今又来到美国求学,她早已习惯了在不同文化间穿梭。

“法国击剑训练注重传统和技巧,强调形式的完美;中国训练更注重体能和毅力;而美国体育文化则更注重创新和个人表达。”费若秋分析道,“这三种视角的融合让我对击剑有了更立体的理解。”

在哥大,她修读了跨文化沟通课程,并参加了国际学生组织。“多样性是哥大最宝贵的财富之一,我能够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交流,这种体验无比珍贵。”

未来规划:学术与击剑的双轨并行

尽管暂时远离职业赛场,费若秋并未放弃击剑,她定期与国内教练组沟通,通过网络接收训练计划,并计划在寒暑假期间回国参加集训。

“学业和击剑对我来说同样重要,我计划在2026年重返赛场,同时继续我的学业。”费若秋透露,她正在考虑将来从事体育经济相关的工作,希望能够促进中西方体育文化交流。

“中国正在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,这个过程需要既懂体育又具备国际视野和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,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其中的一分子。”

哥大经济学教授詹姆斯·威尔逊对这位特殊学生赞誉有加:“若秋不仅学术表现优秀,她带来的独特视角也丰富了课堂讨论,她能够将体育中的实战经验与经济学理论相结合,这种跨界思维正是当今世界所需要的。”

旅法经历:无形财富与持续影响

在法国训练的四年时间,不仅提升了费若秋的击剑水平,更塑造了她的思维方式。

“法国击剑哲学强调‘防守即进攻’,这种思想不仅适用于剑道,也适用于生活。”费若秋说,“有时候暂时的退守不是为了放弃,而是为了更好的进攻,来哥大求学就是我人生中的一次‘防守式进攻’。”

她至今仍与法国教练和队友保持联系,他们中的许多人支持她求学的决定。“体育生涯是短暂的,但教育带来的成长是终身的,他们理解并尊重我的选择。”

中西合璧:体育与教育融合的新模式

费若秋的选择代表了一种新趋势:越来越多的中国运动员开始寻求体育与教育的平衡发展。 no longer satisfied with being only athletes, but strive to become educated professionals with diverse skills.

“过去,人们常认为运动员只能在体育领域发展,但现在这种观念正在改变。”费若秋说,“体育训练培养的毅力、专注力和抗压能力其实在学术领域同样宝贵,而学术学习培养的分析能力和战略思维也能反哺体育表现。”

哥伦比亚大学体育部主任彼得·皮林表示:“我们很高兴能有若秋这样的学生,她体现了现代运动员的全新形象——不仅在赛场上出色,在学术领域同样有能力,她是真正的大使,连接了体育与学术两个世界。”

远方与归途:不变的初心与梦想

尽管享受着校园生活的每一刻,费若秋对击剑的热爱从未减退,她的宿舍墙上贴满了比赛照片和奖牌,书桌上放着心爱的花剑,时不时会拿起来比划几下。

“有时候走过体育馆,听到剑尖碰撞的声音,我会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。”费若秋的眼神中流露出对赛场的思念,“我知道我一定会回去,但现在是充电的时候,我需要更多知识和视角来提升自己。”

中国击剑协会秘书长王键表示支持若秋的选择:“新时代的运动员应该有多元化发展,若秋的选择展示了中国运动员的新形象——有思想、有追求、全面发展,我们期待她学成归来,以更强的姿态重返赛场。”

夕阳西下,费若秋背起书包,向我们告别后走向训练馆,在那里,她将进行今天的第第二次训练——独自一人,对着镜子反复练习步伐和动作。

“剑道永远是我的另一个课堂,”她回头笑着说,“而我现在要做的就是在这两个课堂中都做到最好。”

从巴黎的剑道到纽约的象牙塔,费若秋的旅程诠释了现代运动员的全新可能——不必在体育与学术间做单一选择,而是可以勇敢地追求双重精彩,她的故事才刚刚开始,而我们已经可以预见,无论在未来选择哪条道路,这位年轻的“旅法剑客”都将继续闪耀。

标签:

帕尔默,诺里斯运气未绝 世界冠军悬念犹存
暂无